郑成功父子迁葬回家乡福建,康熙竟亲笔为郑成功写二十八字挽联?
康熙二十二年,台湾海峡的风浪终于平息。清军水师在施琅的率领下,突破鹿耳门,郑氏政权末代君主郑克塽出城投降,割据台湾二十余年的郑氏集团宣告覆灭,台湾正式纳入大清版图。可谁也没想到,仅仅三年后,一场震惊朝野的迁葬大典在福建南安举行——被清廷视为“逆臣”的郑成功、郑
康熙二十二年,台湾海峡的风浪终于平息。清军水师在施琅的率领下,突破鹿耳门,郑氏政权末代君主郑克塽出城投降,割据台湾二十余年的郑氏集团宣告覆灭,台湾正式纳入大清版图。可谁也没想到,仅仅三年后,一场震惊朝野的迁葬大典在福建南安举行——被清廷视为“逆臣”的郑成功、郑
2025年10月27日,台湾台中东山墓园的玻璃棺椁前,次子孙天平颤抖着抚摸父亲孙立人的照片。这位抗日名将的灵柩已在此暂厝35年,棺内防腐剂逐渐失效的异味与外界的政治寒流交织,成为两岸关系最敏感的隐喻。当孙天平正式向大陆提交迁葬申请,要求将父亲遗骨归葬安徽庐江故
2025年,天安门广场盛大的阅兵式刚结束,孙天平的群体格外引人注目。你可能真的不知道这名字,但他的西服背后隐藏着一个家庭等候30多年的沉迷——他父亲孙立人的棺木,静静的停在台湾,黑色大理石袋,35年从没安葬,一直等待返回安徽庐江的家乡。
里面躺着一位传奇将军——孙立人。他的故事,不只属于一个家族,更和时代联结在一起。